夜
小
中
大
像是他的執政之路一樣。
魯國國君想要奪回失去的權力因而扶持了孔丘,讓孔丘一路從大夫到成為魯國的國政。孔丘成為魯國執政的道路上也不止是得到來自魯國國君的幫助,實際上對孔丘有過助益的人並不少。其中就有魯國三恆之一的季孫氏。
季孫氏是魯國三恆中的最強一「恆」的家主,他還是魯國侍奉晉國的主事人(外交官),在魯國的權力可謂是一手遮天。
在孔丘被魯國國君看重的初期,季孫氏可是幫了孔丘不少的忙,甚至是當孔丘包庇自己父親陪葬奴隸的時候,都是釋然一笑沒有追究。親屬陪葬奴隸被包庇,然後沒有進行追究,這種行為在當時是有種給面子到無以復加的態度了。
孔丘給予季孫氏的回報是什麼?是不斷抨擊季孫氏在魯國的強大,認為以季孫氏為首的三恆沒有一點身為臣下的自覺,按照原話就是「不當人子」。
大概也是季孫氏心裡認為孔丘能夠讓魯國變得強大,對孔丘的一系列攻擊都是採取忍讓的態度,可是一再的忍耐並沒有換來孔丘的感激,是得到孔丘更加猛烈的攻擊,而孔丘的攻擊不止是僅限在輿論上面,開始在國家大事上也屢屢跟季孫氏作對。
時值齊國正在山東大肆擴張,魯國是從西面擋住了齊國擴張的步伐,因此齊國早就有吞併魯國的野心,只是一方面魯國本身不是太弱,魯國又死死抱著當時中原的老大晉國大腿不放,齊國有吞併魯國的野心卻不敢真正的付之行動。
儒家喜歡內鬥的特性在孔丘時代便已經展露出苗頭,他似乎是沒有看到來自齊國迫切的威脅。一直致力於與三恆過不去,美其名曰是要為魯國國君奪回本該屬於君王的權力。
要是按照「攘外必先安內」的理念,孔丘的做法當然是無可厚非的,可是很真實的來看待歷史。任何在外部威脅迫在眉睫沒有「攘外必先安內」時間的時候去那麼干,所有這麼幹的國家沒有任何意外的,要麼是滅亡要麼是被取代。
三恆面對孔丘一直忍耐和忍讓,造成的後果是可怕的,導致的是孔丘認為三恆已經懼怕。結果提出了「墮三都」的要求。
墮三都的要求被提出,又時值三恆之中有家臣叛亂,三恆能怎麼辦呢?只能是在魯國國君和孔丘的一致壓力下再一次妥協。
老天,三都是叫三都,但那是個人的神聖財產,當時可不講天底下所有東西都屬於當權者那一套,孔丘竟然認為三恆對魯國國君有威脅,然後因為政治考量,不顧私人財產神聖不可侵犯的莊嚴性,要從道德和實際上進行毀滅。說好的儒家品德高尚呢?
孔丘真的墮三都了,期間季孫氏為首的三恆並沒有做出過激的行為,然而其後發生的事情卻是儒家絞盡心思想要抹掉的一段歷史。
什麼歷史?就是孔丘墮三都的時候沒有考慮到對齊國那邊的防線,墮三都墮到了自毀國防的地步上,也算是昏了頭。
齊國當時對孔丘極力針對魯國三恆是什麼態度?他們帶著幸災樂禍和鼓勵的態度,輿論之上還極力宣揚孔丘,使之孔丘在各國開始有了偌大名聲。
孔丘針對三恆是為了幫助魯國國君奪回權力,但是魯國國君的權力為什麼會轉到三恆那邊去?其實還是與魯國的公室一連串做出的荒唐事有關,魯國王室做過最荒唐的時候還包括得罪保護自己國祚完全的晉國,甚至是幾乎不戰就失去的一片疆土。那片疆土是晉國保護魯國時期從齊國那邊攻占,然後晉國送給魯國。
魯國是依賴於晉國保護啊,魯國公室竟然去得罪保護自己的人,到了孔丘成為執政的時候甚至是近一步得罪了晉國。比如痛斥晉國竟然不尊重周王室,但晉國實際上該是除了魯國之外最尊重周王室的諸侯國了。
孔丘痛斥晉國不尊重周王室的理由是,晉國那麼強大就該無條件接受周王室的指令,怎麼能夠以諸侯國的利益為優先。
晉國是周王室麾下的一個諸侯國,生活在那個年代的人都明白諸侯國有自己的權力,優先保護自己的利益也是普世價值觀。在保證自己利益的同時效忠於周王室才是合理的行為。
事實上當時要是沒有晉國一直在「尊王」,先是扛著周王室的旗號與「問鼎多重」的楚國拼殺近百年,最終是帶著一幫小弟把楚國干趴下,讓楚國「回歸」到華夏一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