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
小
中
大
既心慰子孫仕途得續,又心安於鄭家不會因己而受牽連。
乃命鄭彥應之,教諭當勤勉任事、勿損門楣家聲。並請宗族及妻弟王甫觀禮,讓長子彥出繼亡兄血食,將家中產業一分為二,而自帶妻兒轉來城外桑林別園隱居。
以分治產業,讓長子彥獨立門戶,鄭度自歸桑園隱居耕讀,縱情於山水,不復理世俗。
當年,其幼子璞,年僅九歲。
學業鄭度自授之。
什邡縣出好茶且有鹽井,城西依著蜀郡西北山區(後改置汶山郡),此間常有汶山羌(夷)隨商隊往來,將獵物毛皮或草藥於集市販賣,亦常尋徑誤入桑樹園。
甫一開始,見鄭度氣度,不似尋常人,不敢驚擾。
後又見鄭度不以漢夷而鄙之,眾羌人便常將桑園當做歇腳之處,並在農忙時節前來求雇幫傭賺些口糧。
羌人自古少文學,有慕漢家。
隨著雙方熟稔與日俱增,便膽大者攜獵物備錢禮,前來懇請,求鄭度同授學於子侄。
鄭度詫然,又心思自己閒居山野,左右也無事,便許之。
但戒言眾羌子侄,不得以師徒相稱,亦不收授學束脩,讓其隨意旁聽。
旋即,口口相傳,鄉閭消息輾轉開。周邊漢家黔首百姓,有家貧而無處受學者,亦遣稚童前來受教。
眾稚童年齒不一,有十一二者,亦有七八歲者,皆不曾啟蒙。
鄭度見狀,以幼子璞六歲已啟蒙,便改設蒙學,每日早上為眾稚童啟蒙,私下再尋時間教幼子學業。
於是鄉閭稱讚,州郡傳譽。
期間生小女嫣。
如此至建安二十四年。
春,受寒抱恙,寢疾,以幼子璞已年十四,代授學。
秋,臥床不起,自知大限將至,便為幼子璞冠禮,賜字為子瑾。
未幾,卒。
出繼長子鄭彥奔喪,與幼子璞扶棺依山葬於湔江畔,結廬守孝。
及葬之日,自發會葬者近千人。有承恩子侄受學者,亦有巴蜀士人慕氣節而來,如同郡大儒杜微、名士秦宓、時任廣漢太守的犍為郡武陽人張翼等。
蓋因先主劉備定蜀後,隸屬劉璋故吏多降,鮮有守節者。
唯故州從事張任,戰敗被俘,厲聲曰「老臣終不復事二主矣」,引頸受戮全忠義之節。今鄭度固節不移,終其世不仕於先主劉備,故得世人嘆服耳。
章武二年。
孝滿,除服斬衰。
州郡以鄭彥昔日任事勤勉,及嘉門第名聲,綬官,試守梓潼郡漢德縣。
次子璞,孝畢體虛,因守喪久不沾葷腥,一時貪膏腴之美,大啖致大病,臥床月余,氣若遊絲。時人不知由,乃贊其孝。
後,竟愈。
然舉止異於常人。
殊不知,此鄭璞,已非彼鄭璞矣!測試廣告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