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
小
中
大
《世上最美的離別》這部片子,如同李易和慕晴之前想的那樣,充滿了爭議。
有影評人這樣寫道:「這部電影並不能使我感動,或者打動我。
電影的主線一直是處於家庭、家庭成員的視角,也就是說,通過電影畫面,我們知道了作為母親的她,作為兒媳婦,作為妻子,作為姐姐的她,我們知道了她的溫柔,她的勞累,她的盡職盡責,然後又讓我們看到家人們終於在失去面前學會珍惜。
那麼,她這個人本身呢?她也會恐懼死亡,也會在深夜哭泣,那然後呢?
她作為人這個個體,是否一直嚮往著,現在雖然辛苦,但是以後會得到幸福?是否從沒有認真的審視過自己的生命。當她得知自己將不久於人世,她心中對於自己的一生,究竟作何想法?
照顧了老年智呆的婆婆15年,她難道真的不恨婆婆?她的心中就沒有其他更想做的事,比如離開家,離開家人們,自己去做些一輩子都想,卻被責任所束縛著做不到的事。這樣的恨,這樣的痛,這樣的夢,難道真的沒有嗎?
直到最後也兢兢業業的為家做貢獻,為家人操心,直到最後也是一個好妻子,好母親,無怨無悔的死去,這是一個真實的人類嗎?
世界上最美的離別,為什麼美?因為最後時光的高濃度的親情嗎?因為家人們的幡然醒悟嗎?所以她的幸福還是寄托在別人的身上?電影不讓她作為一個個體存在,從生到死,她都是各種責任的載體,但她卻忘了,她對她自己的責任。
電影中有一個片段,她痛到極點,抱著自己母親的白色毛衣,喊著媽媽。那一刻,她也是孩子,一個尋求著母親庇護的孩子,一閃而逝的孩子。可以說,這一畫面是整個電影最精彩的一幕。
但是我想說的是,請不要再歌頌母親了,母親們真的承受不住了!
她們也是人,也需要有自己的追求,而不是奉獻,奉獻,再奉獻!
這樣的母親,我希望真的不要太多,少一點吧!讓母親們也能夠擁有美好的人生,而不是如同電影那般,一直到身患絕症了,才開始被聚焦被關注!
母親總是和偉大無私奉獻掛鉤。媽媽做到90分還是剛及格,爸爸60分就是好男人了。
媽媽每天下班馬不停蹄的回家,一下都不敢歇。爸爸每天回家之前還要在車裡矯情的坐一坐,說唯有這十分鐘是屬於自己的時光。
不要再歌頌母親了,把母親的標準降低一些吧,讓女人們喘口氣吧,給女人一些自由。」
當然爭議,爭議,自然是有支持就有反對。
「我不明白為什麼要拍這樣的電影,可以說某種程度上,這部電影的三觀都有些不正了吧?母親難道就應該像牛馬一樣伺候著整個家?」
「可是這樣的母親比比皆是不是嗎?電影拍出來,不代表導演就認同這樣的環境,我想,更多的是希望讓我們關注到吧!」
「是的,這樣的電影希望多一點,至少,看了這部電影,我第一時間感到的是濃濃的愧疚!」
「我們總是這樣,看到這樣一部電影,就覺得不該拍這樣的電影,可是卻忽略了,電影裡面展現出來的,讓我們意難平的那一幕幕,卻時時刻刻在發生著,只是我們卻從不曾注意。」
「電影拍的很好,很多東西,其實都可以找到我們自己的影子,想起老媽不會用手機,每次打來電話,詢問,如何查這個,如何查那個,我總是不耐煩,和電影裡面的不懂事的兒子又有什麼區別?
這並不是個例,而是普遍存在的!
又有多少人,在母親打來電話關心的時候,不嫌棄她嘮叨的?
又有多少人,被父母呵護的太好,卻總是把外面的戾
氣帶回了家,他們給予我們的是愛,而我們給予他們的是怨!」
杜向海也專門為《世上最美的別離》寫了一篇長評。
「有些電影,可能會害怕劇透,但是有些電影,卻並不需要擔心劇透。
《世上最美的離別》就是如此,其實看到片名,看到宣傳海報,我們大體上就能夠猜到電影是個什麼樣的結局。
可以說,從電影的題材,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