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
小
中
大
當然了,皋通的原話不是那麼說,畢竟現在華夏還是一個概念,並不算是一個種族或族群而存在。
「華夏」一詞最早見於周朝《尚書?周書?武成》,「華夏蠻貊,罔不率俾」。
《左傳?定公十年》曰:「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
《書經》曰:「冕服采裝曰華,大國曰夏」。
《尚書正義》註:「冕服華章曰華,大國曰夏」。
可見,古人是以服飾華采之美為華;以疆界廣闊與文化繁榮、文明道德興盛為夏。從字義上來講,「華」字有美麗的含義,「夏」字有盛大的意義,連起來的確是個美好的詞,並非是指種族或族群,頂多就只能算是一個文明體系。
皋通的原話裡面不會看見任何與華夏有關的字眼,不過整句話的意思就是那樣,特別想表達的就是那段「為周天子分封」「國君」這些意思,他們肯定是知道魏國和韓國現在是漢國的受保護國,而受保護國基本上是與藩屬國沒什麼區別的,這麼一來顯然是在委婉的表示「我們已經願意成為漢國附屬國的存在,每年必然會派人前去聽成,漢國的大王有什麼要求也能協商」。
甌雒國所謂的「聽成」是一個老詞,那都是春秋時期的用語了,總得來說就是「老大,保護費我願意交了,能不能不挨揍」的求饒。
自從春秋時期的晉國老是喜歡被一幫小弟前呼後擁揍這個揍那個開始,無論是在什麼年代,有幾個附屬國跟隨都是一件非常拉風的事情,也是彰顯強大的體現之一。
宗主國保護某個或某些國家,從受保護國收取保護費用來作為軍費,這也是一種春秋時期最為被接受的圖強手段,但是現在距離春秋都多少時間了,各國所圖的早就不是收小弟,是對列國的吞併,天曉得開明泮或者說甌雒國是不是能跟得上時代的步伐,竟然會想出這麼一個辦法。
華夏大地早就不玩收小弟的遊戲了啊,呂哲當初接受魏國和韓國的投靠除了要有一個緩衝區之外,僅僅是想要造成一種「你看,我並沒有強烈的擴張,魏國和韓國那麼弱小我都沒有吞併而是選擇保護,所以我很人畜無害」的假象,用這樣的行為來減少列國的敵意。
呂哲已經徹底站穩腳跟,漢國的存在已經成為歷史的事實,哪怕是秦、齊、燕、趙、魏、韓現在聯合起來也難以消滅,說實話已經不怕撕毀偽裝,因此在出兵北上的整個計劃中,
吃下魏國和韓國也是計劃的一部分,就看是和平方式的融合還是武力的兼併了。
說到底呂哲關於一統的思想也是根深蒂固,他畢竟是生活在「一統思想」已經維持兩年多年的土地上,只要有機會必然會重新將華夏大地統一起來。而似乎機會越來越近了?
駱搖很認真的思考了一下關於甌雒國是不是華夏體系一員的問題,他想了半天壓根就不知道該怎麼分辨。
皋通不斷地在勸說,甌雒國是由周天子分封的蜀國後裔開明氏建立,自然就是屬於華夏文明體系的一份子。他還不斷地指著自己身上的衣著和那軸國書,甌雒國的著裝與中原那邊的款式是一樣的,國書也是用象形文字來書寫,這些難道不是華夏體系一員的證明嗎?
其實也就是在這麼個年代駱搖才會犯迷糊,也有選擇繼續進軍或是停下來的權限,若是在後世朝代必然是需要得到來自皇帝的命令才能進行下一步行動。
駱搖仔細思考之後告訴皋通,他會派出部隊護送包括皋通在內的甌雒國使節團成員前往國都南陵,除非是得到來自大王的命令不然則不會停下繼續進軍的腳步。
說到底甌雒國還是華夏文明體系的一員,皋通當然知道這已經是最好的結果,當即不再廢話,要求派出人手通知開明泮的同時,懇求駱搖能夠用最快的速度將他們護送前往南陵。
皋通等甌雒國的人走後,武梁問:「我們真的要讓那些人回去嗎?」
那些人不是別人,是皋通派回去通知開明泮的那批人。
駱搖笑道:「無妨,這些人回去或許比不回去好。」
武梁會那麼問自然是傾向於扣押或者殺掉,駱搖卻是覺得給予甌雒國一絲和平的希望有利於降低甌雒國的抵抗。
事實上兩人所選擇的角度與身份是有直接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