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
小
中
大
槍斧不是能發射子彈的那一款,說白了就是帶有刺的尖銳部件,比之矛戈的「矛」略短一些,因此被稱呼為「槍」。
歐羅巴人在進入十五世紀之後,他們為了達到破甲效果開始大肆使用戟斧這種武器。而像是玩全民海盜起來的北歐,他們為了破甲效果從一開始就使用各種斧頭了。
所以,智瑤將槍斧給「發明」出來,究其需要也是想要有用來近戰破甲的武器,沒有選擇狼牙棒或是鐧,乃至於更原始的東西,其實原因有點多了。
老智家製作的槍斧總長度約是一米八,專門挑選身材高大且健碩的人持有,他們還會被配上胸甲。
以晉人對戰爭不陌生的觀念,有條件大多數人至少會再多穿一層甲,槍斧兵完全可以視作重步兵來看待。
智徐吾和子路先是看得發愣,隨後來了個面面相覷。
目前是春秋晚期,打「陣列線」模式的戰爭已經很少,更多的是遭遇戰以及混在一起的亂戰。
他們不由對槍斧兵的出現太晚感到惋惜,要不然用身穿胸甲和手持槍斧的這一類兵種去推進,恐怕很難有戈兵能夠抵擋。
智瑤卻是在想:「現在哪怕異族都是騎馬趕路,臨陣下馬作戰,要不然槍斧『斧』部件減輕再將柄進行加長,針對騎兵根本不成問題。」
需要了解到的是,現階段包括晉國在內的列國,士兵的著甲率其實都不高。
晉國雖然是霸主國,算上各種類型的甲冑,著甲率能有個三成都算不錯了。
其餘的諸侯國,國家越小士兵的著甲率就越低,並且不取決於國家是否富裕,著甲率一般不會超過兩成。
像是齊國這個有名的富庶之國,他們的士兵著甲率也就兩成多一些,原因是國家有錢不代表夠資格參戰的「大夫」、「士」和「徒」有錢。
所以了,智瑤調來了四千套各種甲冑,打從事實上是有點將子路給嚇到了。
智徐吾作為智氏的核心家族成員之一,多少知道自己的家族正在面臨改革階段,很清楚木甲在智氏將會面臨全面的淘汰,得知四千套甲冑中有三千兩百套木甲,一點都不感覺有什麼奢侈的地方。
剩下的八百套甲冑,紙甲占了五百套,隨後是一百套皮甲,反而胸甲有兩百套。
不管是紙甲、皮甲或胸甲,它們都是智瑤刻意弄過來進行實地檢驗的防具,也就是非正式列裝,將一邊探索新兵種的戰法,一邊將各類甲冑的優勢和劣勢在實際使用中摸索清楚。
「如此,峻者一百二皆持槍斧?」智徐吾說的『峻』就是特指高大魁梧。
只選一百二十名身高超過一米九的壯士,不是受到徵召範圍內的兵源身體條件達標的就這麼點,純粹是胸甲就兩百套,槍斧也就兩百五十,訓練要將損耗給考慮進去,必然需要留下備用的裝備。
因為槍斧太過於「吸睛」的關係,智徐吾、子路等人忽視掉了一種新裝備,那就是小圓盾。
諸夏這邊的盾一般是長方形,脫不開塔盾的設計思路,尤其是往沉重與堅固的路子堅實挺進。
這個或許是諸夏的普通士兵都是標配長兵器有關?士兵拿長兵器要用到雙手,無法再空出一隻手去持盾,搞到出現一種專門扛盾的兵種,很自然而然就不是那麼在乎盾牌的重量了。
塔盾兵啊,諸夏這邊的歷朝歷代都有這個專業扛盾的防禦兵種,尤其是在有明一朝將塔盾兵發展到極致,專門建設出一支遼東重甲部隊來著。
而在各朝各代,扛盾兵搭配的副武器都不一樣,比如兩漢會搭配環首劍,兩宋則是搭配大刀、大斧或重錘,明就用短矛。他們一般是被破陣了,丟棄塔盾拿出武器進行格鬥,更重要的責任是使用盾牌給友軍提供掩護或配合推進。
等待智瑤發布任務,需要組建一支為數一千五百人的矛戈配盾兵,負責完成編制的子路才有點回過神來。
「藤條蒙皮,其狀為圓?」子路真的沒有見過這種盾牌,親自進行掂量,再根據練兵操典搭配矛戈使用,發現用起來無比順手!
子路挑選兵源,根據要求是身高中等即可,主要訓練的是團隊配合。
操典寫得非常仔細,一下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