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
小
中
大
其實也就是當前的時代了,要不然幾十萬大軍的集結哪裡可能一年之內就完成。
換作一些朝代,別說是幾十萬大軍,幾萬大軍都能花費幾年的時間在集結上,不給銀子還不開拔。
智瑤在觀看從楚國那邊送過來的情報。
一系列的情報顯示上,楚國公族與地方封君儘管有著不小矛盾,集結起來的軍隊在質量上卻是不差。
這個是楚國真正意識到事關生死存亡,很清楚一旦原國滅掉楚國,無論公族或是地方貴族都不會有好下場。
原國雖然叫原國,真正的掌權者卻是九成出自晉地,說白了就是晉國的延續。
晉國跟楚國從春秋中期交戰到春秋晚期,歷時將近一百五十年,裡面雖說沒有多少個人恩怨,但是也不能說沒有仇恨。
從雙方交戰尹始,互相之間就將對方視為大敵,哪怕其中的一方在某些時間段變得虛弱,相互的警惕心卻是一點都沒有減少。
因為種種因素,楚國對上原國一點都不敢掉以輕心,也是因為有那些認知為前提,無論原國還是楚國對接下來的交戰都會全力以赴。
「吳國滅亡之後,楚國儘管失去了商於那邊的土地,大體上還是得到了復興。他們的精神面貌也因為吳國滅亡煥然一新?」
「吳國和楚國才是真正的世仇,儘管大部分時間裡楚國占優,可是吳國攻破『郢』都對楚人造成的心理陰影極大。吳國滅亡一下子搬開了楚人心中的一座大山。」
「他們跟我們算是老對手,曾經的先輩儘管一再擊敗楚人,可是並沒有打出過一場絕對碾壓的戰爭,我們還是無法給楚人在心裡造成太大的心理壓力。」
那一點沒有在開玩笑,先是吳人用計殺死了中華第一神箭手給楚人蒙上陰影,隨後又有吳軍攻破「郢」都,確確實實在楚人心裡種植了很大的心理陰影。
後來,越國用不名譽的方式滅掉吳國,越國統治吳地期間對吳人大殺特殺了很長時間;輪到楚國滅掉越國,不止在越地進行血腥統治,對吳地也是採取高壓政策。
雖說是吳越對楚國的統治反抗力度很大,有那麼一句叫「怕你怕到無時無刻都想殺死你」的話,因此何嘗不是楚國君臣對吳越遺民有著發憷的心理呢?
晉人跟楚人交戰,大多數的戰役里用的是彬彬有禮的君子之戰模式,無論輸贏雙方都保持克制,太難在對方心裡種植心理陰影了。
智瑤看到的是楚國君臣採取「盡徒羨,悉余夫,竭賦役」的力度。
什麼意思?就是進行了極盡的舉國動員,不止貴族部曲,連帶治下青壯都武裝起來,完全就是不想過日子的一種表現。
曾經的晉國也被楚國逼到那份上,只是楚國這一次動員得更徹底,國中的婦女被大量徵召,用在一些後勤線上的勞役工作。
在這種動員力度下,無論楚國是輸是贏,國家發展停滯,往後的幾年也必將陷入困頓。
只不過,楚國君臣都不知道能不能保證國祚不失,哪有心思再去顧忌什麼將來。
他們清楚的認知到一點,不將智瑤滅掉楚國的心思打破,楚國根本就沒有什麼未來。
「包括士兵和民伕在內,楚國動員人數將近八十萬啊!」智瑤突然間感覺有些頭大。
楚國才多少人?幾乎是將全國四分之一的人口動員起來,擺出一副要跟原國拼命的架勢。
當前的年代已經不比以前。
在以前,列國大軍異地作戰,其實是能向當地的貴族購買物資,哪怕國與國處在交戰狀態下,貴族之間的生意仍舊照常交易。這種情況下根本不用多少後勤人員,也就不存在民伕這種徭役狀況,有也是士兵自己攜帶的隨扈。
隨著諸侯國的數量越來越少,再來也是沒有國家講什麼君子之戰,變成了國家統一調配士兵的隨扈,只是出物資的仍舊是士兵自己,過了服役期限才由國家支撐後勤。
到目前的時代,規則又發生了比較大的轉變。
智瑤首先建設常備軍,他們也是第一支從裝備到後勤全部由主家供應的軍隊。
一開始常備軍只是智氏的私軍,等待智氏化家為國變成了國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