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
小
中
大
對於李翼這個人,朱文奎給了這麼一個評價。
「儒商。」
很難相信,一個做買賣的生意人,竟然在談及各個方面的時候都可以說的頭頭是道,最重要也是朱文奎最欣賞的,便是李翼在說起這些事情時的語氣。
不急不緩,讓聽得人心裡很踏實,有一種為之信服的魅力。
所以朱文奎問過,令他意外的是,李翼竟然還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官二代。
他的父親,早年竟然是北平右布政使。
那時候大明的行政區劃裡面還沒有河北,北平布政使算是一省的封疆大吏了。
而李翼本人,也在建文四年的時候通過了北平的省考,還是三甲錄取。
學霸、高幹子弟,這麼一位註定可以在政壇大展拳腳的人物,竟然轉行做起了生意。
「當我看到我父親在任上一年比一年累的時候,我就知道,未來這做官一定不會再舒服了。」
李翼的回答讓朱文奎情不自禁的笑了起來。
「這個國家在一五計劃提出來之後,發展的速度實在是太快了,快到令我為之震驚,也恰恰是因為發展的速度快,那麼蘊含的時代機遇自然數不勝數。」
對於自己的成功,李翼談的很少,將今日的一切都歸於了運氣,很是謙虛:「所以我算是恰好趕上了,真說起能力來,我還談不上什麼人物。
蒙同行們謙讓,厚顏做了任河北工商聯的理事長,德不配位,德不配財啊。
所以平素里就多看看書、看看報,增加一下自身的知識積累,不至於出了門讓人家笑話成暴發戶、泥腿子。」
對李翼,朱文奎屬實有種相見恨晚的感覺,突然提出了這麼一個邀請。
「李兄若是不嫌棄的話,可否來北京府,充做一下我個人的經濟顧問呢。」
朱文奎這番突如其來的邀請讓李翼稍微有點發懵,還沒等他開口,便又聽到朱文奎的主動解釋。
「是這樣的,眼下北京城新建,無數各省的富商百姓皆趨之若鶩,房價飛漲、經濟正在迅速繁榮,而我對經濟這一塊,實不相瞞並不擅長,所以很希望能得到李兄的支持,多多提點建議。」
話讓朱文奎說到這個份上,李翼若是再拒絕那便是不知好歹了,當下頷首笑應。
「固所願也。」
從按察司辦公樓離開的時候,朱文奎是面帶笑意的。
雖然今天對他來說並不算是多麼舒心的一天,但是卻邀請到了李翼這麼一位大商人來做自己經濟改革的顧問幫手,毫無疑問的喜事一件。
「福禍相依,世上哪有盡善盡美的好事啊。」
朱文奎用這句話來安慰自己,撫順了自己的心氣,以方便儘量用平和的心態來融入北京這個新的工作環境。
十月初一就是南京中央朝廷北遷的日子,留給他朱文奎的時間並不多。
首先便是吸納更多的居民,北京眼下七十萬的百姓數量對於一座十五世紀的城市來說固然已是巨城,放到四川、雲貴等地,都快占到小半個省了,但對於北京這座新的巨城來說,根本填不滿。
北京六十個區,眼下只有稀少的十幾個區人聲鼎沸,等皇帝一到,難道去其他地方看空城嗎?
而想要引入百姓,首先要解決的就是新百姓群體遷入之後的生計問題。
「農民是首先不能考慮的,北京城外並沒有太多的耕地,北京城的口糧供應現在基本依託遼東和河北兩大糧倉的供應,北京往保定、正定、遼陽三府的高速,每天的運糧車都絡繹不絕的排成長龍一般。
遷農戶入北京,無法解決這些百姓脫產後的收入問題,所以我們面向的群體,是北京城眼下這座城市需要的群體。
手工業者、工人、服務業人員和個體小商販。」
在六月份的府司會議上,以顧問身份出席這次會議的李翼侃侃而談:「而想要吸引這些群體,首先需要的就是招商。
北京當地的工商聯一直在擴招新成員,壯大本土的商業力量,我可以讓河北的工商聯在這一領域和北京達成合作,依託平津港的海運,連接遼東和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