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
小
中
大
崇禎二年底,大明朝堂上出了一件咄咄怪事。那是因為眾正盈朝談奴色變,唯有一人慷慨激昂。
這個人是個愣頭青,是剛剛由一個翰林院庶吉士連升七八級當上兵部右侍郎的劉之綸,他是蜀人,不是東林黨員,是崇禎元年的進士。
這位劉大人有熱情是好的,但是沒有實力空有一腔熱血會害人害己啊!
而崇禎皇帝很明顯不是知人善用的英主,此時這個年輕人有些病急亂投醫。
他前不久破格使用一介布衣申甫,並且提拔為副將,據說此人有道士傳授的法術。
結果申甫出戰,導致七千人全軍覆沒,還好申甫剛烈死戰不屈最後慷慨就義,沒有給賞識他的崇禎丟臉。
即便如此,崇禎還不接受教訓,居然派出只會嘴炮全無領兵經驗的劉之綸出戰。
可是劉之綸要朝廷京營人馬,皇帝不給,要川軍崇禎還是不同意,最後居然是劉之綸自己臨時招募兵丁預備出征。
就這樣,在不靠譜的皇帝,愣頭青的大臣一起犯傻的情況下,一支由京師內的流民、乞丐為主體兵員加上許多被打散番號雜亂的明軍組建的八營人馬計兩萬六千餘在風雪中出發了。
劉之綸在朝廷是個另類,因為他不肯隨大流,他有血性想有所作為。
可是在眾正盈朝眼裡被火線提拔的劉之綸就是一個幸進小人,在諸多武將眼裡,劉之綸就是一個攪屎棍。
幾個總兵官心裡都有氣,兵不堪戰大家據城而守才是萬全之策,這個劉之綸跳出來主動帶兵出擊後金軍,至他們這些總兵官顏面與何地?
因此縱然京畿之地有不下於十萬勤王軍,可是他們都據城自保沒有人接納劉之綸的萬把人,更加不會有任何兵馬配合他的行動,如果劉之綸部遭遇惡戰肯定不會有人來救援。
劉之綸其實不是草包有些理論水平,平時也對軍伍之事感興趣,並且不恥下問,經常跟低級軍官甚至普通兵丁討教問題。
後金軍一路奪關斬將而來究竟有多少兵力誰也說不準,恐怕連奴酋紅歹是自己也無法拿出準確數字。
因為不僅僅出征的後金軍正兵身邊跟著的余丁、旗丁、包衣奴才數量不可能具體,連大明邊牆外沒聽說過名字只有幾百人的韃子小部落都趁機越過邊牆來大明占便宜。
雖然沒辦法判斷後金軍究竟有多少人馬,但是可以預知不會很多,要不然他們不可能放棄包圍京城、奪取京城的大好時機,只是圍著京師兜著圈子劫掠。
劉之綸的選擇是帶兵攻擊遵化,意圖以此為據點向周邊擴大戰果截斷後金軍的歸途,這其實完全是一手妙琪。
為了完成自己的戰略意圖,劉之綸還主動邀請馬世龍和吳自勉兩位總兵官配合行動,請他們派兵佯攻永平府麻痹後金軍給予他奪回遵化提供方便。
其實此時遵化是大漢奸范文程在那裡駐守,手下僅僅只有八百八旗騎兵。
歷史上劉之綸這路兵馬的結局很搞笑,只有八百披甲人的范文程派兵主動攻擊有八營人馬還剩下一萬餘人的劉之綸部,並且取得擊潰兩營的戰果。
這下子把本來就畏敵如虎的明軍嚇著了,劉之綸已經做不到命令麾下不顧一切攻擊遵化,餘下的人馬磨磨蹭蹭了幾天形勢完全變了。
正紅旗人馬來了萬餘救援遵化,旗主代善親自領兵,最後劉之綸的八營只逃走了一營,劉之綸戰死在崇禎三年正月二十二日。
現在局勢的發展跟歷史別無二致,劉之綸帶領著人馬處處碰壁,而眾正盈朝痛恨這個異類,紛紛上書彈劾劉之綸譁眾取寵,出京師後畏敵不前至今都沒有跟後金軍交戰。
劉之綸有苦難言,只能帶著麾下人馬往遵化方向進兵,他其實心裡早就對不作為的袞袞諸公失望透頂,知道自己前途渺茫,只想著以死報國留個忠義千秋。
後金軍一直在密切注意大明軍隊調度,劉之綸的兩萬多人出京師當然被注意,可是出來沒幾天兩萬六千多人就跑了一多半,如今只有萬把人。
紅歹是得到了這支部隊的情報後嗤之以鼻,認為明國居然讓一個從未有過帶兵經驗的文官臨時招募兵丁,緊接著就出戰太過兒戲。
其實崇禎皇帝只不過十八九歲,在有些大事的處理上確實有